曾经只有上流阶层能接触到,如今落入寻常百
2023/12/18 来源:不详中科治疗白癜风有疗效 http://www.txbyjgh.com/m/
曾有一种香料,曾只为上流社会品味。如今,这香气早已飘散百姓厨房,北有煮饺香飘,南有红烧肉馥郁。“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北方人常挂在嘴边的老话,如今已深入生活。
每次回老家,第一餐定是饺子,茴香馅居多。茴香,是家乡的常见蔬菜,更有欢迎游子归来的美好寓意。饺子象征团圆,而茴香意味回乡。吃到茴香饺子,总让我生出一种莫名感动。
林清玄在《生活的茴香》中写到:“茴香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长到与人等高,它的叶片巨大,散开成丝状,就仿佛是空中爆开的烟火。”但我老家的茴香,俗称小茴香,与林清玄笔下大茴香不同,却同样香气四溢。
小茴香是一种伞状细叶的莳蔬,茎、叶有独特香气,果实更是香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C、胡萝卜素和纤维素等,不仅美味,还有理气健胃、散寒止痛等功效。
茴香与人类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数千年前,中东的埃及人发现茴香,成为烹制肉食的重要佐料。在我国,茴香的种植和食用历史相对较晚。魏晋时期,茴香果实作为进口香料传入中原地区,备受皇室与贵族推崇。
嵇康在《怀香赋序》中记录了自己偷采茴香的经历:“余正月登历山之南,见怀香生于草丛之间。曾见斯草,植于广厦之庭,或被帝王之圃,被弃此处,窃怪之,速采之而回,植于中庭。丽花则珠采婀娜,芳实则可以藏书”。
传入初期,茴香是珍贵的外来香料,只为上流社会品味。战乱与贸易使茴香逐渐流入百姓家,成为寻常佐料。南北朝时期的医药家陶弘景记载:“煮臭肉,下少许,无臭气。臭酱入末亦香,故曰茴香”,茴香除了遮盖腐败的臭肉味,还能增添香气,有“回香”的功效。
到了明朝,李时珍详细研究茴香,认为它有“开胃下食,补命门不足”的功效,并将其写入《本草纲目》。从此,茴香开始成为草药,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腹部疼痛的良方。陶弘景所言茴香的“回香”之妙,正是茴香所散发出的烹饪时的微腥味,微腥中带着甜味,正是肉类煮熟的味道。茴香成功遮盖了微腐肉类自身的气味,在肉食烹饪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茴香的基本了解后,南北方名厨纷纷将茴香添加到地方菜肴中。南方红烧肉,香味来自油脂与焦糖,为了突出肉类自身的香气,人们喜欢加入一把茴香,强化肉的味道。在红烧时,借助焦糖的香甜,一道令人留香的佳肴就此成形。
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北方人喜欢通过香料丰富肉的味道与口感。茴香不再是简单佐料,而成为连接其他香料和肉食本味的桥梁。与茴香搭配的香料多是“五香”的其中之二——花椒与八角。三种香料经过油的烹制,将香味渗透到肉中,与卤味混合,使肉的味道更为醇厚。
如今夏季正盛,不妨用茴香激发肉与脂的香气,在美食中好好犒劳自己。茴香,曾经上流社会的独家享受,如今已融入百姓生活,成为家常之味,寄托着回乡的思念和团圆的情感。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茴香的起源、演变和在南北方美食中的角色,展现了这一香料的独特魅力。作者以个人的情感和回忆为线索,将茴香与家乡、团圆、美食等元素相结合,使整个故事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首先,文章以“曾经的上流香料,如今百姓厨房的宠儿”为标题,吸引了读者的眼球。这个标题巧妙地突显了茴香这一过去曾是上层社会专属的香料如今已经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中的情境,引发读者对于茴香的好奇心和兴趣。
其次,文章通过对茴香的起源及历史的介绍,展示了这一香料的源远流长,以及其在中东地区和我国的发展演变。通过历史背景的交代,读者更能够感受到茴香的独特地位,以及它在古代的珍贵身份,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文章后半部分介绍茴香在美食中的角色。
文章进一步通过引用文学作品和古代文人的记载,如林清玄的《生活的茴香》和陶弘景的《怀香赋序》等,赋予了茴香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不仅为茴香注入了诗意和艺术的光辉,也让读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沉浸在历史与文学的双重韵味之中。
最后,文章通过明朝李时珍的研究,将茴香的药用价值引入讨论,使得读者对茴香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作者成功地将茴香从香料的范畴扩展到草药,并指出其在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腹部疼痛方面的功效。这种科学与文学的交融,让茴香的形象更加立体,使读者对其既有了美食的向往,又增添了一份对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