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冬至吃饺子看小麦在餐桌上的变化

2023/2/15 来源:不详

治好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08/5825240.html

“冬至吃饺子”传说的由来——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为减轻人们冬天耳朵冻烂的苦痛,用羊肉、辣椒、驱寒药材熬制“祛寒娇耳汤”,并将羊肉、药物和辣椒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由此产生饺子、“冬至吃饺子”传说。

这个传说很美好,满含着人们对治病救人善行的赞颂、对健康美满生活的追求。

这个传说有无历史依据呢?

饺子由面、馅包成。馅不多说,我们从面粉的由来——小麦说起。

华北平原收获小麦

战国时期以前小麦的“贵族”身份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发源于我国的粮食作物有粟(稷,即小米)、黍(带有黏性的稷,即黄米)、稻。史前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为粟、黍主要分布区,以南主要种植水稻。

小麦原产西亚,商周时期传入中国。虽然在甲骨文、《诗经》中已经出现“登麦”、“食麦”等记载,考古也发现了西周时代的炭化麦粒,但此时的小麦没有小米、黄米重要。

因为小麦种植需要灌溉,需要沟渠等水利条件。这对使用木制、石制生产工具的先民而言,耕作难度加大。而小米、黄米耐干旱,对北方大部分土壤适应性较强,便于耕作种植。

小麦种植面积小、产量也少,主要供贵族食用,有着贵族身份。

虽然是“贵族食材”,口感如何?战国以前,石磨还未出现,粮食都未经磨制,直接以颗粒状态烹制。小麦经过蒸煮或者炒焙,估计和现在的山西特色饮食“小米干饭”差不多。

与小麦蒸饭类似的小米干饭

秦汉以后小麦步入“平民”生活

战国时期出现铁制生产工具,战国秦汉时期大兴水利,为小麦大面积种植、产量提高创造了首要条件。

口感的提高更是关键。

石盘、石磨大致出现于战国,普及使用则在汉代。石磨将小麦从“粒食”改成“粉食”,直接将小麦从粗粮华丽转身为细粮,口感大为改观。

小麦磨成面粉后,面饼、面饵、面糕、饺饵这些面制饮食花样才能不断丰富。

魏晋至宋元时期,是黄河流域小麦种植的发展期。一直到了明清,小麦才替代了小米、黄米成为黄河中下游的主要粮食。

没有石磨磨成面粉,小麦不咋好吃

商周时传入,秦汉后推广,明清成主食。小麦在中国餐桌上的地位,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

这里面,有生产工具的改进,有加工方式的革命,也有饮食形式的丰富。

“冬至吃饺子”传说中,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正是小麦由“贵族”逐渐“平民化”的过程中。

小麦当时比较稀缺,还是细粮,加工成面粉后口感好,再包入馅料,美味而且样式新颖的饺子当然成为珍馐佳肴,受到人们的喜爱追捧,并作为纪念医圣张仲景的载体。

所以,“冬至吃饺子”传说符合历史依据。

只是,辣椒至明代才传入中国,张仲景包入饺子中的辛辣食材应该是茴香、葱姜之类。

我是明代才传入的哦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34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