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药功效记述在层次方面的不完整性
2023/3/4 来源:不详临床辨证必须层层深入,犹如剥茧抽丝,才能粗中取精,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源于临床的对证中药功效,同样具有多层次性,并与不同层次的证候相对应。在八纲辨证中,以寒热两纲为例,如果为热证,其治疗功效则相应为清热;如果只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施治,无异于隔靴搔痒,必然药不及病。必须进一步根据卫气营血、脏腑等不同层次的辨证理论,辨出更为明确的卫分热证、气分热证、营分热证、血分热证或心热证、肺热证、胃热证、肝热证等不同层次的热证;中药功效亦相应有疏散风热、清气分热、清营分热、清血分热,或清心热、清肺热、清胃热、清肝热等更深一层次的清热功效概念。
对于虚证,同样不能只停留在补虚的层面上,还要进而辨出是气虚证、血虚证、阳虚证还是阴虚证;其对应的中药治疗功效,又有补气、补血、补阳和补阴。第三个层次,再确定气血阴阳亏虚的脏腑,如脾气虚、肺气虚、心气虚或肾气虚等;其治疗功效也再分出相应的补脾气、补肺气、补心气或补肾气等。一个完整的辨证过程,应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如果仅有八纲辨证是不行的。同理,药物功效只停留在相对八纲层次的“清热”、“除热”、“泻火”上,亦是不够的;而“清气分实热”、“清血分虚热”等,尽可能包括了对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势的作用内容(但不是全部),在层次划分上是比较完整的。层次分化越细,表明对该药的认识越深入,临床应用就越准确。
目前在不少《中药学》教材中,同一章节的相似药物,其功效记述在层次上存在过于笼统或混乱的现象。如上述清热药,长于清气分热、清肺热和清胃热的石膏,只笼统言其清热泻火。能补肺气、补肾气、补心气的五味子,仅言其补气。五味子的收敛固涩功效,能细分为敛肺、敛汗、涩精、止泻,而同一章节的山茱萸却只言收敛固涩;补气药人参,能细分功效为补元气、补肺气、补脾气,而功效相似的西洋参,却只言补气;温里药之丁香,为温中、温肾,而小茴香却只言祛寒。对各药的功效论述有的明晰,有的模糊。由于体例不一,层次不同,给中药学的教学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考试中有人明知石膏为清热泻火药,但却不知清气分实热、清肺热、清胃热为其更具体的功效。究其失误之因,主要在于对其功效层次分化缺乏了解。
药物功效的表述,因受明清以来各种中药启蒙读物——药性歌括的影响,过分强调简练对仗,或习惯于四字为文。这种表述方式虽然有诵读上口,便于记忆等优点,但不利于功效内容的完善和系统、层次上的划分,其对中药学学术水平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此应当有所改进。如石膏,可改清热泻火为清气分实热、清胃热、清肺热;西洋参应明确其补肺气、补心气等。应当看到,中药功效的分化,只能随实践的发展而深入。有些药物如多数活血药、补阳药,目前尚很难分化,但随着中药学的发展,功效层次的分化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