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舌尖上的节日给孩子们讲讲

2023/5/14 来源:不详

治疗白癜风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美味的葡萄

每当七夕,用木槿叶(打碗花的叶子)洗头是太太必做的事情,在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是妈妈们必讲的传说故事。

这是很多很多年前,我记着的有关“七夕”的印象,在家乡绍兴。

讲到绍兴,你对绍兴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是水乡、是桥乡、是酒乡、是名士之乡;亦或是乌篷船、是乌毡帽、是茴香豆、是臭豆腐。

关于绍兴的“节气”(节日风俗),你脑海中展现的又是怎样的画卷呢?

是“祝福”、是“社戏”、还是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酒的场景。

家中,小朋友也疑惑,“外婆家在绍兴,那我也可以算是绍兴人吧,绍兴是咋样的呢?”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绍兴人,我记忆中对于家乡的节日风俗又有着怎样的答案?

真让我回想,我留在脑海中,最深的记忆:每逢“节气”,总逃不过一个“吃”字。

正在看本文的你,要不要温一壶老酒(绍兴人称黄酒为老酒)、配一碟茴香豆,你慢慢品,让我把“最深的记忆”一一为你道来。

01辞旧迎新,“祝福”过年

我记忆中总有这么一副画面:

雪停后的次日,蓝蓝的天空、大大的太阳,屋檐上的冰条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等开始融化了,冰条伴随着雪水就会掉下来。我和小妹,把椅子、碗筷从家里搬出,小心翼翼地躲着掉下来的雪水和冰条。谁要是被砸中了,就哈哈大笑。

年的搪瓷托盘

这画面,其实是腊月重头戏之一“掸尘”的一天,就是那天家里搞大扫除。这会是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挑个大太阳的日子。老爸老妈会把家里能搬的东西都搬出来,能洗的东西都洗一遍,墙壁上的灰尘、角落里的垃圾,都要清理掉,打扫得窗明几净、焕然一新。

“掸尘”开启了腊月,准备过年的第一个风俗,清清爽爽迎新年。

接着,得准备做年糕、裹粽子,绍兴的风俗,是过年必裹粽子,端午节反倒很少裹粽子。

做年糕,糯米要提前泡起来,为了水磨年糕更加细滑的口感。

裹粽子,新的干箬叶也要提前泡好,浸湿、洗净、煮一遍、再洗净,才能裹粽子。话说,这煮箬叶的香味,比煮粽子时的香味还让人嘴馋。

做年糕、裹粽子的风俗是“讨彩头”——年糕年年高,粽子(种子)年年有。

老早的时候,家家户户还养猪时,就要开始预约“杀年猪”了。到了那天,凌晨4点左右就开始准备啦,烧开水,给年猪褪毛用。年猪,一半卖给杀猪师傅,一半留在自己家过年用。

那时,冰箱、冰柜还是少数人家的家电配置。所以留下来的猪肉,大多是要酱、腌起来,为了好保存,也为了吃一嘴那特别风味的腊货。

鱼干、酱鸭(福缘农家乐供图)

说起腊货,除了猪肉,鸡、鸭、鱼也都是合适的原材料。各种调料配合起来,酱腌3-5天不等,然后就串起来,挂在竹竿上,晾晒。

这也是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而且是有味道的风景。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天很重要——因为要“送灶司菩萨上天”。

传说,这天灶神要出发上天庭“述职”了。人们为了让灶神到天庭“述职”多讲好话,小年夜这天,要有酒有肉祭拜灶神,燃香点烛、烧灶神画像,燃放爆竹送灶神上天。灶神要年三十再回到人间。

送灶神之后,年三十之前,每家每户还要挑选一个吉日“请大菩萨”——也就是做“祝福”。这在绍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大祭典。

三茶六酒(李老师供图)

鲁迅先生在《祝福》里是这样写的: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家中真的是很忙。杀鸡(实际不能说“杀”,要说“做鸡”,小时候觉得超级好玩,这也是一种“讨彩头”)、买鱼、买各种物品;大灶铁锅烧起来,煮肉、煮鸡。肉和鸡,煮好后,一起放在一个木制的朱漆大托盘里,鸡要跪着放,肉要立起来放,上面插很多筷子,用鸡肚肠把所有的筷子绕起来,再在托盘里放把菜刀,这样做“祝福”用的“福礼”就准备好了。

祭典需要一张八仙桌(用圆桌的也有),正中放“福礼”;边上放一圈其他的食材,分别是一碟盐、一碟鸡血豆腐、一碟猪板油、粽子一串、年糕一份、大米一碟(也可用米饭,八仙桌4个桌角各放一小碗)、蔬菜若干(也可炒熟,一碟整片的豆腐干炒油菜,一碟整个的油豆腐炒黄豆芽加腌白菜)、各色水果放一些、贴着红纸的活鲤鱼一条(也有用白鲞代替的)——取义“鲤鱼跳龙门”。八仙桌靠大门一侧的桌面上,三茶六酒的酒盅、茶盅间隔放;正对侧,再放上香烛台。

“祝福”的祭桌(李老师供图)

点上蜡烛和香,祭典就开始了。

先斟酒一轮,家里人依次对着香烛,向着大门外拜一遍;酒过三巡,每一轮都要依次拜一遍,大人们还会一边拜一边念念有词,应该是祈福之类。三轮之后,就要烧纸钱,还要把“掸尘”那天用的“掸尘”帚也一起烧掉。然后就是放炮仗,吹灭蜡烛,祭典就结束了。

而后,一家人会吃一顿、喝点酒,把“福礼”切点下来,就是白切鸡、白切肉,这一顿俗称“散福”。意为分享神明所赐之福。

大年三十,又是忙碌的一天。挂春联、贴年画,还要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在绍兴,这一顿年夜饭叫做“分岁”,也就是辞岁,向旧年告别。

在一家人分岁前,要接灶神,灶神从天庭回来啦;接着是给祖先分岁,俗称“请大人”,就是祭祖。最后就是一家人的年夜饭,大家开开心心过年啦。饭后,长辈们会给小辈们分压岁钱。压岁钱不能当时拆封,要放到枕头下过夜,大年初一才可以拆开。

自制汤圆

分岁后,饭菜还要留点起来,意为“年年有余”。等收拾整理干净后,就要做汤圆,年初一早上“请菩萨”要用。当然,年初一早上,一家人的早饭也是汤圆,加了年糕片的糖汤圆,新一年里每一天都是甜蜜的。

绍兴有句话说:年三十夜的吃,正月初一的穿。所以,正月初一,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大家都是从头到脚、从里到位,焕然一新。“请菩萨”、放开门炮,早饭后,全家人一般会去寺庙里上香,祈福家中一年的风调雨顺、平安喜乐。

戏班子来唱戏

而一般在春节里,村里都会有戏班子来唱戏。

以前是在村里的大会堂,是室内的;现在大会堂拆掉了,新造的戏台是在户外的。

但热闹是一样的,欢乐是延续的。铜锣一响、幕布一拉,唱戏人“咿咿呀呀”粉墨登场,大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坐不住的孩子们满场玩乐。鲁迅先生的《社戏》讲的就是这样热闹的看戏场景。

腊月,几乎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忙碌、热闹、喜悦而又充满期盼的大过年。

02吃艾饺,“做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读这句古诗,第一感受,清明是一个悲伤的时节。但在绍兴,清明的“画风”是哀而不伤的,是清丽的。

这不仅是一个“做清明”——“请大人”、给祖先上坟的日子,也是一个吃的节日,很有古时寒食节郊游的氛围。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每当我和小伙伴们,放着自己制作的笨重的“风筝”,怎么也飞不到天上的时候,清明节也就快到了。

咸口艾饺(福缘农家乐供图)

放学后,我和小伙伴们就挎着篮子、拿把张小泉小剪刀,就去地里剪艾草了,因为吃艾饺的时候来了。艾草剪来,择一下,洗净,就放进锅里煮烂。控干的艾草团加入米粉(糯米粉、粳米粉比例根据个人口感配比),一起揉成青色的米团,为了色泽翠绿且均匀,常规会加入点老碱或者石灰水。老妈为了更加健康,这些是不加的,当然色泽会差些。

咸口的艾饺,通常用的是猪肉、豆腐干、冬笋、冬芥菜等,所有食材切丁,炒熟后就是馅了。咸口艾饺香中带鲜,我总是百吃不厌。当然也少不了甜口的三角形艾饺,里面裹着桂花白糖。三角艾饺蒸熟后,一口下去,满口甜甜的糖水,伴随着丝丝桂花的清香。

03别春日,过立夏

“清明见节,立夏好吃”,说的是豆(蚕豆、豌豆)在清明时长节了,到了立夏就能吃到豆子。所以绍兴历来有立夏吃豆子的习俗。

蚕豆(网络图片,侵删)

到了立夏那天,老妈偶尔会做些豆瓣糕,因为做糕点的模具坏了,也很少有人家有,比较难借到(感叹下,万能的某宝,确实便利)。

老爸是一定会炒“罗汉豆”的。老爸拿出晒干的大豆(绍兴人称蚕豆为大豆),放到大铁锅里炒熟,变成又硬又脆的可以当零食的豆子。我迫不及待地等待豆子凉下来,拨壳,扔到嘴里,“嘎嘣”响。

在炒豆子时,为了不要炒焦,还会放一些米,等炒熟后碾碎磨成粉,就是炒米粉,又是一种解馋的“零嘴”。怎么吃呢?可以泡着吃、拌着吃、还能滚着汤圆吃。

立夏,饭桌上肯定有一道菜——荷包蛋,据说立夏吃荷包蛋小孩子就不容易疰夏。哈哈,这又是一个无法考究的说法。

最引人注目的还有“称人”。

那天如果上学,学校里也会安排这一活动。老师们借来一杆大杆秤,把大杆秤的提绳固定到走廊上的铁横梁上;

杆秤(网络图片,侵删)

同学们挨个把手挂到秤钩上,抓紧,并缩起脚来;

老师站在木凳子上打秤,看秤花(就是杆秤上的秤星),读出来的数字,就是每个人的体重。这真的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04“菖蒲作剑,艾叶为旗”,是端阳

吃五黄,就是吃名字里带黄字的或者颜色是黄色的菜,比如黄瓜、黄鱼、黄鳝之类的。

除了五黄,家家必有一碗苋菜,一碗荷包蛋,端午吃苋菜可避痧气,吃荷包蛋就不怕冷雨淋了。

再有就是吃桃子,不知道是啥原因了,只记得,儿时,端午的桃子是每一年中吃的第一颗桃子吧。(好吧,主要还是太穷了,平时舍不得买,端午节因为过节得应景也说不定吧。)

绿豆糕,清热解毒、稳定烦躁的情绪,是端午节走亲戚节礼中的必备品。

说到走亲戚,新结的姻亲之间,有“发庚”、“送扇”的风俗。

1个尖头的三角粽

如某户人家想在当年娶媳妇,得在端午节前发庚,男方除向女方送去结婚吉日良辰之外,还得送白糖桂圆等礼品。如是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则娘家父母兄弟须向婿家送去扇子、粽子之类的东西。这个时候,家里就要裹粽子了,而且是一个粽子带2个分开的尖头的三角粽。

编五色扭绳,五颜六色的绳子编起来,打结做成环,挂在脖子上。讲究点的,在打结处放点银器。小时候,妹妹和表弟都比较体弱,太太就给他们一人准备了一根,还把她自己大襟衣服上的银装饰一分为二,放到扭绳上。这也是一种美好的祝愿,祈福平安健康。

端午采购

雄黄粉拌进老酒里,摇晃均匀,雄黄酒就成了。老妈先用指头蘸着雄黄酒,在我们的额头写“王”字,再涂抹到耳鼻处,最后把雄黄酒喷洒到家中的壁壁角角,寓意夏天就不拍蛇虫诸毒啦!

早晨,老妈还会去地里摘来蕲艾、菖蒲,在门窗上插艾旗、挂菖蒲剑。此举取义“菖蒲作剑,斩八节之妖魔;艾叶为旗,招四时之吉庆”。

05秋分祭月,是月饼节

绍兴人把月亮称作“月亮婆婆”,中秋节当天要“拜月亮婆婆”,也就是祭月。这一风俗据说源自“秋分祭月”这一古老礼俗,周朝有每年秋分天子率群臣祭月的礼制。

秋至而禾熟,天子於祀大瑞,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白,玉,带锡监,吹损之风,凿动金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号曰祭月。

这是《管子轻重己》中的记载,但由于秋分的日子不固定,后来改到了中秋祭月。

中秋祭月(网络图片,侵删)

而在绍兴,这个风俗流传至今。《绍兴市志》载:“节期八月十五日。旧俗于是夜置月饼、老南瓜、水果等于庭院,焚香点烛,拜月亮婆婆。绍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中秋节当天,晚饭后,在院子里,朝南放好桌子,中间放大大的圆月饼,周围放上老南瓜、水果等,点上香烛后,妇孺依次拜月,即为祭月。

有些地方,在拜月时还会放上一碗清水。拜月后,妇女们会用手指蘸着供月的凉水,给自己和孩子涂眼睛,并祝福道:“眼目清凉”。

06四时八节之冬至大过年

绍兴有句俗语“冬至大过年。”所以绍兴风俗冬至也是要“请大人”。

那小孩子肯定记住的还是“吃”,妈妈会裹白米饺、做麻团。白米饺,就是饺子皮不放其他东西,纯米粉制成,白色的;饺子馅就跟艾饺的一样。麻团,就是大糯米团子,煮熟后,在黑芝麻、或者炒米粉、或者松花粉中滚一滚,吃的时候,再沾点糖,就可以了。

黑芝麻、炒米粉还是挺方便的,松花粉的获得就比较麻烦了。

松花穗球(网络图片,侵删)

每年的4、5月份,如果天气晴好,老爸老妈就会上山,把马尾松的松花穗球采集回来;清理干净,把松花穗球放到铺着细纱布的团箕上,暴晒几天;再把松花粉摇下来,过筛,保存到玻璃瓶里,等到要吃时才拿出来。品质好的松花粉,可遇不可求。

带着清香的松花麻团,口感细腻,吃着会上瘾的,但是为了不要积食,还是不敢多吃哈。

清香的松花麻团

读这篇文字的你还在吗?老酒喝得如何?酒不醉人,人自醉,你在醉意中是否也有回想呢?

在城市待得久了,往往会感叹,年味淡了,亦或所有的节日都是购物节;偶尔到古镇去走一圈,发现热闹是有了,但总觉得“用力过猛”。我记忆中,关于绍兴、关于家乡节日风俗的印象,是种种仪式感夹带着浓浓的烟火气,在舌尖回味、在心头萦绕、在脑海呈现。

也许是人到中年,我也到了回忆的年龄;也许是为人父母,想着让孩子们对传统民俗有个印象;也许我就是想要唠叨一下吧。于是,我写了上面这些文字。

如今,我每次回家,总跟老爸、老妈讲,不用搞这么多精致的菜肴,虽然美味,但我更馋的还是物资匮乏时,那一口纯天然的乡野美味。

所以,我每次回城总是大包小包,冰冻好的艾饺、高山无污染的农家茶、笋干、梅干菜……

四季、三餐,时光中流转在舌尖的每一口美味,也同样治愈你的胃、治愈你的心!

本文由DouDou亲子部落--晓禾原创,欢迎大家阅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7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